藥用玻璃瓶作為醫藥包裝的核心載體,其生產工藝直接影響藥品穩定性、生產效率及成本結構。當前主要工藝分為模制瓶與管制瓶,二者在制造原理、性能特征及市場定位上存在顯著差異,共同構建起藥用玻璃包裝的多元化生態。
一、制造工藝:
藥用玻璃瓶模制瓶采用“熔融-注模-冷卻”的一體化工藝,將硼砂、石英砂等原料在1500-1600℃高溫下熔融后注入模具,經切割、退火等工序成型。該工藝依賴整套模具,適合大批量生產大容量容器,如50-1000mL輸液瓶。而管制瓶則需先通過丹納法或維洛法將玻璃液拉制成玻璃管,再利用立式轉盤機將玻璃管熱加工成特定瓶型。管制工藝僅需兩套模輪定位,無需完整模具,更適用于小容量、高精度容器。
二、性能差異:
藥用玻璃瓶模制瓶因模具限制,瓶壁厚度均勻性較差,底部較厚且可能存在合縫線,但抗機械沖擊性強,適合運輸環境復雜的場景。其材質多為鈉鈣玻璃,耐水性及耐酸堿性較弱,需通過內表面富硅層處理提升穩定性,但清洗過程易損傷涂層,因此多用于一次性輸液瓶。管制瓶則以低硼硅或中硼硅玻璃為主,瓶壁薄且均勻,透光率達90%以上,化學穩定性優異,尤其適合凍干粉針等對熱傳遞要求高的制劑。中硼硅管制瓶的線熱膨脹系數低至5.0×10??K?¹,可承受-18℃至121℃的冷熱沖擊而不破裂,成為生物制劑包裝的首選。
三、市場格局:
藥用玻璃市場中,模制瓶因工藝簡單、成本低廉,占據大容量輸液瓶80%以上份額;而管制瓶因技術門檻高,中硼硅玻璃管長期被德國肖特、美國康寧壟斷,國內企業多依賴進口管材進行二次加工。不過,隨著評價推進及藥品國際化需求增長,中硼硅管制瓶市場份額正以每年15%的速度擴張,預計2025年國內需求量將突破200億支。
藥用玻璃瓶從模制瓶的“經濟實用”到管制瓶,兩種工藝在藥用玻璃領域形成互補格局。未來,隨著國內中硼硅拉管技術突破及模制瓶表面處理工藝升級,藥用玻璃包裝將向“低成本高穩定性”與“高性能定制化”雙軌發展,為藥品質量安全提供更堅實的后盾。